十二生肖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和民俗,它以傳統文化中的十二地支為基礎,分別與十二種動物形象搭配,根據人們出生的時間確定動物守護神,形成了獨特的生肖文化。但說到十二生肖的起源,國際考古界至今沒有定論,因為世界有至少有20多個國家存在生肖文化。
在我國的民間傳說中,十二生肖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黃帝。十二生肖最早見于世界上第一部詩歌總集《詩經》!对娊·小雅·車攻》曰:“吉日庚午,既差我馬 ”。又見于《禮記·月令·季冬》:“出土牛,以送寒氣”。司馬遷在《史記》記載,黃帝的史官大撓創制了甲子紀年。不少學者認為,黃帝時期開始形成的甲子紀年,就是中國十二生肖文化的起源。另外,四川大涼山地區的彝族至今流傳著十二獸紀日歷法,傳說源自夏朝先祖大禹。有學者認為,十二獸紀日歷法反映了原始的圖騰崇拜,彝族和黃帝同樣出自古羌,因此生肖文化應該起源于黃帝之前。
十二生肖,又叫屬相,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,包括鼠、牛、虎、兔、龍、蛇、馬、羊、猴、雞、狗、豬。
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,即子(鼠)、丑(牛)、寅(虎)、卯(兔)、辰(龍)、巳(蛇)、午(馬)、未(羊)、申(猴)、酉(雞)、戌(狗)、亥(豬),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間信仰觀念,表現在婚姻、人生、年運等,每一種生肖都有豐富的傳說,并以此形成一種觀念闡釋系統,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,如婚配上的屬相、廟會祈禱、本命年等,F代,更多人把生肖作為春節的吉祥物,成為娛樂文化活動的象征。
十二生肖作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,歷代留下了大量描繪生肖形象和象征意義的詩歌、春聯、繪畫、書畫和民間工藝作品。除中國外,世界多國在春節期間發行生肖郵票,以此來表達對中國新年的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