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陽家是戰國時期主要學派之一,因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,故名陰陽家,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!稘h書·藝文志》將其列為九流之一,主要代表人物是戰國末年齊國人鄒衍。
陰陽學說不僅指出了組成一個事物的對立面,而且還涉及了對立面的轉化,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。陰陽家講的是一種宇宙生成理論,由論說陰陽五行而得名。在中國哲學思想里,陰陽是宇宙形成論的兩個主要原則。中國人認為在陰陽結合與互相作用下產生了一切宇宙現象。
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在漢代形成了一個高峰,如《太乙》《六壬》這兩門預測術就是在漢代完成的,同《奇門遁甲》預測術并稱為“預測三式”。作為陰陽家,大都能觀天象、識地利、通歷法、精于陰陽五行術數的演算。任何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不會處于絕對的平衡狀態,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對比的變化。所謂陰消陽長和陽消陰長,也就是陰盛陽衰、陽盛陰衰的發展變化過程。
陰陽兩個方面不僅相互對應,而且相互依存,彼此為用,雙方必須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,這種彼此的關系被稱為陰陽互根,如沒有天也就無所謂地,沒有上也就沒有與之比較的下,沒有白晝則黑夜也不會存在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告知
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指出:“五行的觀念并不是五種基本物質,而是五種基本的程序。” 在哲學里,陰陽是指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,如動和靜、上和下、左和右、表和里、現象與本質等等。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輔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定義,也是宇宙對立統一及思維法則的哲學范疇。陰陽表示萬物兩兩對應,相輔相成,對應統一,即《老子》所謂“萬物負陰而抱陽”、陰陽交感而化生宇宙萬物。大到宇宙,小到電子,從三維空間到多維空間,陰陽無處不在,正所謂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。
“五行”一詞最早見于我國古代文獻《尚書》,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代表了世間萬物,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。五行學說含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。
五行在史書中記載是這樣的:“五行:一曰水、二曰火、三曰木、四曰金、五曰土。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爰稼穡。”意思就是說,五行,指的就是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,水是下行滋潤的,火如火焰一樣發熱向上,木可曲可直,金有剛柔相濟之性,有土才能種植與收割。
五行學說起源于殷商時期,漢以后,陰陽五行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模式,被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各個學科,五行學說認為,物質世界是由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,這五種基本元素相互滋生、相互制約,導致了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和普遍聯系。比如說,木能生火,火生土,土生金,金生水,這是五行的相生關系,說明它們可以相互促進、相互滋生。轉而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,這便是五行的相克關系,也就是相互抑制、相互制約的關系。這些相生相克的關系,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,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。五行之間存在四種關系:相生、相克、相乘、相侮。